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白居易: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3 16:49: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太湖石《龙云峰》:冠云瑞云玉玲珑,我今收下龙云峰,皱瘦漏透非凡品,太湖石甲有流风。(侯桂林藏石并题诗)

    三晋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朝历代文化名人辈出。单就赏石文化名家而言,唐朝诗人白居易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石为题,谱写下许多千古绝唱,为弘扬中华赏石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772——846),赏石代表作有《太湖石》、《双石》、《莲石》、《问友琴石》等诸多诗篇,以及文论《太湖石记》等。晚年辞官,闲居洛阳,与石为友。唐大和九年(835年)有一山客送给他一块大盘石,他坐在上面甚感凉爽,于是高兴异常,便即刻撰写铭文,令刻工镌于石上。他收藏奇石种类颇多,他曾说“罢杭州得天竺石一,太湖石五买于家中。”从他的赏石诗文中得知。他还藏有三角云石、太湖双石、灵壁磬石、白莲石、紫菱石、蓝田青石、罗浮石等数种。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在赏玩各种奇石时不但知晓石头的产地、个性特征以及如何清理使用等外在因素,而且更多的注入了自己许多想象、联想和精神寄托,从赏石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写成了石诗、石记。他的石诗、石记对后人赏石以及赏石的审美方式,均影响深远。如:《咏双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末空,玉山颓已久。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这首诗不仅将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整理过程和功用写得淋漓尽致,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两句,为早期中华赏石理论的建构所不可忽视,一是“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当今有的赏石文化研究者常误以为“怪且丑”的赏石标准(即所谓丑石观)是由苏东坡和郑板桥分别提出的。殊不知,苏东坡的“怪石供”和郑板桥的“石文而丑”均源自白居易的“厥状怪且丑”;二是“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唐人牛僧儒有“与石为伍”、宋人米芾有“拜石为兄、为丈”之说,而白居易首先说出了“以石为友”这一至理名言。可见白居易视石为友,对后人“以石为谋”、“以石为友”、“石不能言最可人”等种种赏石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白居易与“双石”结为“三友”,托石寄情的内心感悟真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更为重要的是,白居易在大量赏读和研究太湖石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赏石名作《太湖石记》,在这篇名作中,他提出了“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而人们为何偏爱它呢?他的回答是“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的观点;第二是他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的石种选择标准,他认为,太湖石所以为甲,是因为其天然造型“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利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跄足全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赏太湖石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为适意之用也。”第三是这篇著作还向后人传达了唐相牛僧儒痴迷太湖石“东弟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的藏石盛况和“公于此物、独不谦让……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爱石情结;第四是他告诉人们,在唐代,赏石家对奇石的鉴赏品评已经有了详细的分等论级的方法,他说:“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从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这种对赏石分等论级的鉴评方法,开历代之先河,并为后来者所效仿。如此等等,不胜数举。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深刻地揭示出太湖石的奥妙,对太湖石的鉴赏价值给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高度评价。其遗韵绵长,令人叹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