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张大千以石伴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4 10:12:3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张大千先生(已故中国现代艺术大师,1899—1983),名爰,字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享年八十有五。 —生多所历练,绘画书法出类拔萃,自成一家。他早年赴日学习染织,少年求学返家途中被捉入贼窝,以弱冠之龄尝入寺为僧,前后皆百日之久。而不畏艰辛远赴鸣沙,临摹敦煌壁画,受益良多。富于笈藏,更为世人所熟知。游迹四方,阅闻丰富,趣事轶闻流传多不胜数,美谈佳话篇篇精彩。从四川“梅村”起,客居海外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可以居”、“环荜庵”,到归宿于台湾的“摩耶精舍”,对居住环境处处考究,而且经营得极富中国园林之美。

     一生行谊及光环由内江到外双溪悠然而止。目前两地,一为出生,一为长眠,皆有“张大干纪念馆”陈列文物,均值得一—瞻仰。先生禀赋过人,才不世出,画学融会前贤精微,又不为所拘,自开泼墨一宗,诚如徐悲鸿所言:“五百年来—大千”。在与毕加索会谈时,中国绘画艺术早为国际所推崇。

     台北之纪念馆是大师生前立下遗嘱,将“摩耶精舍”捐出,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摆设一切依旧,目前开放供凭吊参观一楼部分居室。锐意经营之庭园布局,有静态的花木盆景,有可登上之“翼然”、“分寒”两座茅亭,吟风观景,正如先生所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这是何等豁达的襟怀。后院梅园有亲书“梅丘”两字于其上的巨石,是由美国加州海岸远道运来,放置时曾询问其长子保罗,可知此石用意,其子不待言明已知父心。此石下端方正,上端仰向远天,45度冲向,前端尖形,似有将英魂归回四川之含义。在“翼然”亭有一副对联,是其81岁时所书:“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充分表现其去来洒脱之豪迈。他对赏石艺术,力行而不著文,后人仅见其石。在庭园置有忠狗石,及户外石数方,锦鲤池上亦有奇石依势而立。室内居室、画室、会客室,分别置放远从巴西,美国、日本运回之奇石。唯盆景奇石在移居时,均不忍割舍,不论所费不赀,仍要相伴相依,爱石成癖可见一斑。大千藏石,以山势石居多,大小会客室、画室均有陈列,想来长期赏石对大千观石入画产生意象、意境、意趣,极有助益。

     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张大千纪念馆”所称:奇石搜集之丰,可谓“富甲天下”,在台湾赏石界皆知。只要大师所爱,常出手大方,其中仍以台湾花莲所出之石最得喜爱。传闻大师曾交代秘书,唯有携奇石甚佳者,可不安排径入门求见。曾有新竹石友携一石,蒙大师一观后,询来客要求,言只求一幅小画,大师从其所愿。告谢正欲步出大门,被追来之秘书唤回,误以为大师反悔,谁知是此石极得大师喜爱,认为尚值加送一幅作品交换,在台湾赏石界老一辈口中引为佳话。当然大师誉满国际艺坛,所到之处争相合影,精舍之石皆其购置,并无由他人提供。张大千曾说:“游历与读书相辅相行,名山大川熟稔于心中”。胸中有丘壑、腕底生云烟,晚年眼力不佳,犹致力泼墨泼彩笔法,大开画风新局。大师一生致力艺术美学的探求值得赏石人士学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