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莲朵”石,大凡有些奇石知识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要说了解得很清楚,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知之甚祥”。故而,就我所知道的介绍如下,与朋友们共飨,还望方家诸公赐教。
较有名气的“青莲朵”石有两块。一是置放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青莲朵”石,另一块是流落在山东费县苑上村内的“青莲朵”石。北京的一块我前些年看过两次;费县的“青莲朵”石离我朋友家二里路,我也考察过。两块石头都是太湖石,大小、模样、石质也差不多,两块“青莲朵”的命运也都历经坎坷,深忆及此,发人深省。
北京中山公园西坛门外有一奇石叫“青莲朵”。该石是一有着 800多年历史的石灰岩奇石,石高一米七,石围有三米,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据考证,该石原在南宋临安(今杭州)秦桧赐邸宗阳宫内的冷香亭旁,为南太湖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纯正,色泽雅洁。秦桧死后的第七年, 1162年高宗禅位于太子孝宗,自称太上皇,命人改建宗阳宫并更名为德寿宫。因高宗喜欢奇石、名花,命该石为“芙蓉石”,石旁有棵古梅,枝干上附有尺余长的绿色青苔,值梅花开时,红花、绿苔、青石相映成趣,惹文人墨客纷纷赋诗作画。此景后由明代名画家孙秋、兰瑛合作一幅“梅石图”,并将此图刻一石碑上立于石、梅旁。
连年战乱,权力的更迭,德寿宫无人居住,逐渐荒废,古梅枯死,石碑断裂,只有“芙蓉石”还在杂草丛中幸存下来。在其沉寂了五百年后的 1751年,清乾隆皇高宗弘历于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到杭州时,在德寿宫旧址,看到此石非常喜爱,对此石恋恋不舍。并吟诗一首:“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风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浙江的地方官领悟“圣意”,记在心里,转年就将此石运到北京。乾隆命人把此石安放在圆明园三园之一的中长春园内的茜园里,亲自命名并题写了“青莲朵”三字。此事在《养生斋丛录》中有记载:“杭州宗阳宫,即南宋德寿宫旧址。旧有穹石曰芙蓉石,具玲珑刻削之致,石旁有苔梅一株,久萎,断碑尚存,上刻梅石。梅为孙秋作,石为兰瑛作。高宗辛未南巡,尝拂拭是石。大吏遂辇送京师,命置之茜园太虚室,赐名青莲朵,并纪以诗。”乾隆三十二年,重摹刻梅石碑一通置于青莲朵石侧。
百年后的 1860年 10月,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百年名园毁于一旦,奇石在残墙断垣中无人问津,直到民国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先生将部分圆明园里的太湖石保护起来,移放到了中央公园,解放后改为中山公园,其中就有“青莲朵”。现该石被放在中山公园新建的“来今雨轩”的东南侧。自 1752年该石运到北京至今已经历了 250多年。现梅石碑也被移置于北大校园内。
还有一块“青莲朵”石与北京的“青莲朵”石同病相连,有着同样的“苦难”历史,该石位于山东省费县城西 20公里的朱田乡苑上村。这个地方山青水秀,明朝年间,一王姓人家在一处有泉水的地方修建花园别墅,当地百姓称为“苑上”,以后,“苑上村”由此得名。该地域北高南低,几乎在一条线上分布有五处泉眼:百花泉、琴泉、龙泉、珍珠泉、天镜泉。现百花泉已荡然无存,龙泉已淹没在小塘中,珍珠泉也不见了串串“珍珠”,只有琴泉和天镜泉还似乎依旧。坡顶上原龙泉寺也只剩几处房基,仅有一棵有 700多年的银杏树仍然枝繁叶茂,高约 20多米,身围 4- 5米,仍在见证着历史和现在。
泉水西侧,南北方向摆着三块奇石,间隔 50米,石下砌有一米高的石台。南边的那块奇石高近两米,形似绽放的莲花,在基座背阴处石刻楷书“青莲朵”三字;左边刻小字“美髯名”和一方篆印“学海”。
中间的那块奇石比“青莲朵”大些,底座背阴处的长方形青石上刻篆书曰:“余父廷贡公讳旌贤,字士吉,号学海,性爱山居,於崇祯丙子年选石天得,三大费轮蹄烛,此石未立,即遭饥馑盗贼,至壬午年余父城守遇难,越二年又值改革,村落为烬,燕巢林木,计石在荆棘中者四十年矣。康熙巳卯冬,请匠人树起,成先志也,噫!所谓子述春秋,仅有此身,匪莪望蒿,有余悲焉,用书岁月,以遗后人。”文后刻有两行篆书:“宝田居士王芝荣谨识,毕为晋书。”两方印章乃“芝荣、季佳”。上文有引首章“寓酒亭”三字。
北边的奇石同“青莲朵”大小差不多,基座背阴处题刻:“铜池兢秀”、“琅琊黄祚昌”
上述奇石,命名、行文均佳,足以说明奇石当年之辉煌。从上述奇石篆文可佐证,三块奇石乃明崇祯丙子年( 1636年)发运到苑上的,至清康熙巳卯年( 1699年) 60年后,他们的后人请匠人竖起,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了。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不能言也感人。石头无知,经历着历史,奇石有灵,记录着沧桑。沧海桑田,过眼烟云,天地间万物,皆是如此,皇家也罢,民间亦然,终是一个“ 不了”了得!两尊“青莲朵”的命运,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