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四大美女,国人几乎都知道排在首位的是战国时期的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下(今浙江诸暨市区)。苎萝有东西两村,夷光居西村,故得名西施。西施天生丽质、美艳绝伦,相传西施在江边浣纱时、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迷而沉入江底。
西施出身农家,靠其父砍柴、其母浣纱艰难度日,西施长大后也成了浣纱女。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挈妇将臣、入吴为人质三年”,归国后发誓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多种兴越灭吴之策,美人计就是“灭吴九术”之一。他抓住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挑选了以西施、郑旦为首的一批美女,先在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都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越春秋》)。夫差见了西施、郑旦,大喜过望,即大兴土木,在虞山筑姑苏台,选灵岩山建馆娃宫(虞山、灵岩山均在今江苏苏州市),从此纵情声色、疏理国事。而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起兵伐吴,大败吴兵,夫差被迫自杀,吴国灭亡。
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牺牲了美好的青春。然而,勾践并没有善待她。范蠡、西施这对功臣即相携隐去。相传太湖边的蠡园(在今江苏无锡市),就是他们的隐居之处。据说后来西施助范蠡从商,范成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百姓供奉的“财神”,那是后话了。
但西施为国献身的精神,却被历史和人民所牢记,越国百姓自发在西施故里建了“西施殿”。浣纱石、也因西施曾在此石上浣纱而声名远播。浣纱石,在西施殿右约一公里的浣江边,为沙质摩崖,露出江边部分高约2米,顶部约3~4平方米,较平坦。
临江的一面镌刻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的斗大“浣纱”二字,(虽经二千多年,仍清晰异常。)自此,西施浣纱石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多有咏诵。如唐李白的《浣纱石上女》诗:“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赤足白如霜。”,唐楼颖的《西施石》诗:“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煞人。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唐胡幽贞《题西施浣纱石》诗:“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等等。明代的梁辰鱼根据西施的故事写了本《浣纱记》。更使西施成了绝色美人的代名词,浣纱石也成为我国赏石文化史上最早的纪念名石。
不过,西施浣纱石之名闻遐迩,却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故事:传说一日西施在浣纱石下浣纱,初遇路过的范蠡,两人一见钟情,就在浣纱石上对月盟誓、互表爱心。后来范蠡成为越国大夫,西施被献于吴王,两人生死离别十几年,吴国灭亡后才终成眷属。
所以,浣纱石又是坚贞爱情美满姻缘的象征。而且因为范蠡自在此石下得遇西施后,不但做了越国大官、又发了大财、最终还与美人团圆,成就神仙眷属。人生一世、夫复何求!我想,后人对此石凭吊不断,恐怕除了赞赏西施的爱国和美貌,还有祈祷官运、财运和花运降临的美好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