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葛志文:一石得真趣,价可抵万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3/20 11:37:0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如这件子鼠玉米水盂,精选绿端石俏色雕刻而成。运用石头的天然色彩,以立体写实的雕刻手法将石头的黄色部分雕刻为一只已成熟的玉米,在玉米上方伏着一只老鼠,双眼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一条刚刚钻入洞眼的可怜小虫。主体部分被掏空,形成一个用来储水之用的小水坑,似被老鼠啃后形成。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构思精妙和巧手神功,让人叹为观止! “学石刻很容易,但要刻好很难,需要雕刻者对石头具有独特的鉴别和审美能力,需要用最精妙的构思去掉石头多余的部分,展现出脑海里想象出的物品和情景。有的人学了一辈子雕刻也没有出一件佳作,而我从二十多岁起,每次拿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或评比都没有空手而归过,很多收藏家说我的雕刻艺术超过了很多年长的大师,或许可能是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吧。” 青春与石为伴:艰难生活下的机缘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雕雕石头就能赚到别墅、轿车。很多人都说葛志文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在这种幸运背后是十余年与石为伴的青春。雕石是极苦的事,整天丁丁东东,室内石屑飞溅,粉尘弥漫,消磨体力,耗费光阴。都言草木无情,当一个人与冷冰冰的石头结缘,究竟是不是上天的眷顾? 葛志文出生在江苏泗阳的农村,年少时家庭贫困,刚读完中学就被迫外出打工,学过泥水匠,滚过一身的泥巴。那时他已经表现出了极强的动手天赋,所有手艺活看几遍就会。18岁时,经亲戚介绍,葛志文离开苏北农家拜师学艺,师从著名的石雕工艺美术大师陶昌鹏,兼习书画金石,潜心学习三载,终于风声水起。1997年,他与老师一起创作的“慈善归源”石壶以十二万元人民币高价拍卖,同年合作的“金牛壶王”石壶,义拍价格达到了二十六万元高价。葛志文逐渐声名鹊起,被视为中国石雕界的年轻才俊。年轻的心激情勃发,葛志文决定提前出师,自己闯一闯。 1998年年初,葛志文来到南京筹备创建自己的石雕工作室。石雕一般选用端溪石、磬石、菊花石、寿山石、巴林石等作为原材料,为了刻出最完美的石雕,葛志文千里迢迢跑去福建、广东、浙江等中国最奇峻雄伟的地方去寻找最好的材料。之前赚的钱都投入到选材和路途中,一度葛志文曾身无分文:“我刚来南京时住在位于泉水社区的姐姐家里。最惨时身上只有4块钱,那天我要到市内新华书店查阅材料,中午饿着肚子没吃饭,要是吃饭就没钱回去了。” 1999年,葛志文终于在南京举办首次个人石雕艺术作品展,其展出的石雕作品在当时南京的艺术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展出作品中有多件作品被藏家收藏。而在2006年2月,其在新加坡举办的个人石雕艺术作品展上,创作的一方“枯竹砚”在展出中更是名动天下,这方石砚体型硕大,是一般砚台的四五倍大,用广东肇庆的绿端石俏色雕刻而成,刻出的枯竹形态栩栩如生,竹砚上方雕有一只七星瓢虫,自然古朴,如真竹一般。砚台的背面雕刻得更是精美,虫蛀后的竹节呈自然的干枯开裂状,在竹子的开裂处还静静地趴着一只蜘蛛,让人从中不由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这方石砚引了起多位收藏家的争抢,最终被新加坡一收藏家以近20万元的天价买下,创下同类型题材砚台价格的新纪录。 “那块石材是我当时从深山里背出来的。无论是石砚还是石壶,都能把一种审美意境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有道是‘一壶得真趣,价可抵万金’,不是真正的收藏家和石雕爱好者是不理解的。而我每一件作品完成,都能激起长时间的狂喜。这一喜,胜过一万个苦。”葛志文安静地坐着,细语温婉,目光沉静。 大隐隐于市:进能喧嚣退能田园 很羡慕葛志文,因为感觉世间很少有人能活得像他一样淡泊从容,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有产一族,重要的是他拥有独一无二的看门绝技。每天谈壶论艺,品茗荟友,不啻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在略显寂静的泉水社区,葛志文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构筑艺术春秋,而他的“闲园”也成为南京各界风雅之士说古论今之地。 “每周我这里有两三天清静就不错了。艺术家们大多来探讨技艺和艺术交流,商界人士来多是为了收藏和艺术品升值,政界的朋友们来到这里多为了参观和探讨如何把石雕艺术发扬光大,宣传地方文化。来者都是客,我都欢迎。”葛志文身上也确实没有很多艺术家那种很难融合的清高,他很容易接触,很喜欢与人交流,他关心身边的人和生活。葛志文还是南京江宁政协委员,而他自己也很乐意承担这样的一份社会责任。“我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我很喜欢听听别人的意见,也很喜欢给别人和政府提提意见。人不能孤立自己,要帮助别人,也要寻求帮助。” 葛志文也是一个现代的人,喜欢找一些年龄相仿又志同道合的朋友聚聚或开车兜兜风;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一个古典又安静的人:一个人上网,一个人摆弄自己喜欢的雨花石,一个人在楼上挥毫泼墨,一个人在闲园里刻石头到凌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