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常山石文化快速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2 13:43: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自古以来,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每一块观赏石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诗情画意的乐章,深受文人雅士钟爱。

    我们青石镇观赏主要有:青石、花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尤以青石、花石居多,据测算,青石、花石资源储量在2.4亿立方米以上。青石:主要产于青石镇和尚弄、天井头一带,是奥陶纪的钙质泥岩经轻变质作用后产生,青石以青色、翡翠色为主,也有粉色、灰色、彩色等,具有光滑、润泽、耐酸、耐碱等特性,主要用于建筑装修、工艺雕刻等,其中砚瓦上村以西的青石系优质砚石材料,俗称砚瓦石,明朝“西砚”即取材于此。花石:主要产于青石镇马车村,砚瓦山村一带,其原岩为奥陶纪的瘤状泥质灰岩遭受轻变质岩后,经风化、淋漓后,钙质流失而形成的,种类有假山石、盆景石、石笋石,具有吸水性强、造型美观等特点,主要用于假山、盆景等观赏性石景制作和园林建筑,在清代,北京故宫御花园西北靠北墙丛竹间屹立的七条石笋就取材于青石镇。

    北宋末期庄绰(1090-1150)所著《鸡肋编》和南宋初期杜绾(约1098-约1153)编著《云林石谱》等史书中对常山石也有文字记载,可见常山石文化历史久远。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弘扬和挖掘宝贝的石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这一石文化品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下面就常山石文化产业发展,汇报三个方面:

    一、常山石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常山石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青石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得能人投身到观赏石产业,2008年全镇新增青石、花石经营企业60多家,青石、花石从业人员达到了3600多人,全年实现青石、花石、观赏石交易额2亿元以上。其中砚瓦山村花石、观赏石经销企业就达到了75家,全村80%的人从事石产业,石产业占该村经济总量的85%以上,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000元。

    砚瓦山村有几百年的花石开采历史。到80年代几乎家家开采石材,花石资源和植被遭受较大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常山县委、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资源、规范花石开采。90年代初,砚瓦山等村开始禁止村民在当地上山滥采花石,砚瓦山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山外,希望由外地石头带动本地石市,许多青石农民远赴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全国各地收购石材,从当地收购石材运回自己的花石市场,再转手卖出。用全国的石头资源发展了自己的花石市场,青石农民掘到了“无中生有”的第一桶金,在政府的推动下,1998年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浙江青石花石市场”,迈出了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2005年,常山打出了“柚都石城”的特色文化目标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于2007年新扩建“浙江青石花石市场”60亩,形成“一场”(花石市场)、“一馆”(石艺馆)、“两带”(320国道沿线景观石展示带、048省道沿线石产品加工带)集青石、花石、盆景、工程设计、园林构造等为一体的综合交易集聚区。
    二、青山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常山石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何扩大发展、深入发展,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小,缺乏品牌企业的支撑

    2、缺乏评价体系和监管约束机制

    3、缺乏技术支撑的平台

    4、却乏优美的市场环境

    三、常山石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柚都石城”品牌,赋予石文化深刻内涵。2006年青石镇十里青石花石展示街初具规模;常山县结合县城改造,兴建了许多以石为主题的景观项目,多家单位积极开展了“石头进机关”活动。2006年9月,县国资局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在45类商品上注册“柚都石城”商标。2007年、2008年,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常山石文化艺术节,取得了巨大成功。2008年6月常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石文化特色产业功能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确定发展空间、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转变组织模式和经营方式、扶持政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石文化快速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2008年7月常山县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成功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在经济中注入了文化内涵,在文化中融入经济分量,打造“石头之城”的文化品牌。常山特色石文化产业基地,“一年完成前期,三年初具规模”正成为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