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赏石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马浩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6 9:45: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秋爽宜人又逢君,苍天不薄有情人。借此之机,特意致敬陈民府先生、陈正明先生、毕崇毅先生等和淮南赏石界的各位老师。

    八公山上,草木有情。淮南,是我常来常往的老地方,有我一大帮子常来常往的老朋友。你们安好,是我的祝愿;你们幸福,是我的快乐。

    自己兄弟,客套的话,不想多说。有几点想法,在此跟各位老师交流探讨,以求批评指正。观赏石在当代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蓬勃兴旺,而且,可以断定其为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从小众到大众,从四大名石到群星灿烂,从少数几个主产地到全国性联展,从单一收藏到多种形式并行—–无论从文化、从审美还是从发现、从表达再到经营、到相关产业,都已经在短短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迅猛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许我们不需要感谢谁,但是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石协、各地方石协和这个时代老一辈赏石家做出的巨大努力,付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我提议,在座的各位,给他们一次热烈的掌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一辈赏石家勤奋、公道、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而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何为?这是一个严肃的、迫切的、我们不能回避的课题。

    围绕这个课题,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这个思考,算作以全国观赏石行业作为大背景,进行的一次反思。

    首先,我们来关照一下红红火火的交易。

    作为新兴的艺术行业,观赏石一直受到国家政策、地方政府的偏爱和扶持,有的地方观赏石行业迅速成长为产业化形态,红火而蓬勃。但是,近年来受国家“去杠杆”政策影响,观赏石行业发展出现了放缓、停滞甚至倒退现象。而通过线上线下红红火火的观赏石交易,还能继续风光无限吗、出路又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热热闹闹的会展。

    据中石协统计,全国范围内石展为每年4500多场,规模以上的大展195场。这些会展,为全国各地石友交流搭建了平台,有效地推动了观赏石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地下资源枯竭、环境保护和群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以中低端石品为主流产品的会展,何去何从?

    下面再让我们听一听叽叽喳喳的争鸣。

    对于争鸣,我本身持鼓励的态度,甚至不去苛求其言之必对。各种观点、主张、认识就应该在平台上碰一碰、磨一磨、相互激发一下,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窥得真理之辉光,迈近客观之侧畔。然而,现实总是很顽皮,从无“爱众而亲仁”之念,表现在观赏石领域的争鸣,多带着几分偏见、几分排他、几分显摆、几分自诩,图个“话语权”“评判权”,因而脱离了观赏石文化学术本身。

    我的认识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

    最后我们谈一谈纷纷扰扰的评选。当前,观赏石评奖约等于“宝宝不开心”。获金奖的会想设那么多金奖干嘛,我的是最好的?获银奖的会想:我这比他金奖都好,怎么弄了个银奖?没获奖的会说:我这石头,起码应该给个优秀奖吧?反正是大都不满意。而现实实践上,各石种在形、质、色、纹、韵、声等方面的近同交叉,使评奖活动根本不可能严格按照某种标准逐项评选,最终可能还是评委们基于个人认识上的“感性评价”,准则与自由裁量权的规范,不好考虑。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是缺少一个“评奖体系”啊?

    上述四种现象,似乎是动力,又似乎是压力,但是无论怎样,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的原意是讲,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而赏石更不可不弘毅,因为毕竟全国范围内赏石文化发展是落后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怎么弘毅呢?我以为,还是应该以全国赏石界为背景,对类似上述一些具体问题反思、剖析,而又能排除这些问题的干扰,不断更新和提高个人思想认识,进而关注于赏石界的大事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