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石友柏贵宝来访,寒暄之后,递给我—本打印书稿,名曰《石话石说--雨花石风采录》,请我为之作序。接过厚厚的书稿,我是又惊又喜,惊的是20年前我认识的一位玩雨花石的青年人,如今已成为弘扬雨花石的文化人;喜的是当初只是在报刊上发表些赏石文章的投稿人,如今成长为著书立说的散文作家。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俩已相识相交20多年,当引颈注目。这位中等身材,貌不惊人的石友,如今变样了,有文人气质了,有学人风度了。
一连数日,我逐篇逐句地拜读了这本处女作,真是一本文情并茂的散文集,独树一帜,别有风韵。据我所知,古往今来,专为雨花石写的散文集,当属破天荒处女作。不论叙事、抒情、议论,都具有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性。玩石人乃至一般读者,阅读此书,必有感有益,我拜读此书后,就深有如下之感:
一是真情实感。文学艺术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著名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在谈及艺术创作体会时曾说过:“艺术家的一切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罗丹强调,他的作品“特别注重于表达心灵”。
雨花石是无生命的客观自然物,在柏贵宝的笔下却变“活”了,因为注入了他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的心灵。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诗云:“尚有闲襟寻水石,更留佳句似池塘。”原汁原味的雨花石,俗称“水石”,作者把寻访“水石”的经历,满腔“闲”情化作“佳句”,流入笔端,形成佳作,汇集成“池塘”一一一本散文集,像池塘里的水一样,自然、清新、隽永。既使人感受到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般的佳境,又使人领悟到阿炳琴弦下“二泉映月”脉动的心灵,这是一本充溢情感的心声集。
二是禅心悟性。鉴赏石头,有人称之为悟禅。说白了就是从赏石中悟出一番情趣和哲理。宋代诗人、赏石家陆游,有两句名诗句:“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不能言意可解”。“最可人”,使我们爱上雨花石乃至观赏石;“意可解”,使我们从赏石中悟出石头的蕴意。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在与我交谈赏石感悟时说“石头会说话”,她赏石时在和石头对话,实则交流心声。雨花石、观赏石,是无字天书,天时地理,人文历史,宇宙奇观,万事万物,尽在石中。为什么称赏石为读石,就是从“无字天书”中解读石中之“意”。
如达此境界,就是苦修禅心悟性。悟性源于一个人文化、艺术、审美等知识的积累和融汇贯通,构成一个人的素质。为什么同是一枚石头,一般人看来不以为然,而在有悟性的人看来却是难得的宝贝!再如同是一枚石头,只是更换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身价陡增。我们从这本散文集中,从作者寻石、购石、赏石、读石的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可贵的悟性。
三是勤奋好学。为什么有的人自称玩了几十年雨花石,也只是玩玩而已。当然,有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从这些少数人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勤奋好学之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瓶不动半瓶摇”;“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等等。这些修身名言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自古以来,凡是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勤奋好学之人。
本书作者就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向有一技之长的人学,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向石农、石商、石儒学,向书本学,向一切可学之人学;学而后用,实践出真知,知识靠积累,小溪汇成河,终于学成了这本书。柏贵宝的成长经历,勤奋好学的品质,对我也是激励,也是榜样。学无止境,我虽逾古稀之年,每天仍在学习。
我衷心祝贺柏贵宝这本《石话石说--雨花石风采录》的出版!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和更好的作品在时代的潮流中涌现。